前沿拓展:伦琴防晒霜是哪里的品牌


原作始发于 广东科学中心 官方微信公众号

讲到医学影像,我们都会想到X光。X光是我们无法看见的电磁波。它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很多。比可见光波长短的首先是紫外线,接着是X光,然后还有伽马射线(图1)。

图1,可见光、紫外线、X光与伽马射线

一、紫外线

紫外线是德国科学家约翰·里特尔(Johann Ritter,1776—1810)发现的。里特尔出生在萨米兹(zamienice,现属波兰)。他的父亲是位牧师,家境小康。他19岁时,父亲去世,留下了一份微薄的遗产。他靠着这笔钱上了大学。在大学时他结识许多的学者,包括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和奥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因此对科学着迷。他曾经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把电压加在眼睛、鼻子、耳朵和舌头上,测试电对人体的影响。当时流行所谓“两极论”:有热就有冷,有长就有短,有快就有慢等等。当他听说发热的红外光后(在下一篇文章中将会讲到),马上去钻研“发冷”的光。他用棱镜把太阳光分开,用的温度计在红光旁边测量到了会发热的红外线(参见图1)。但是在紫光旁边却测量不到会“发冷”的紫外线。事实上,光是粒子流,不可能“发冷”。里特尔想到了溴化银在光的作用下会变色(这就是第一代照相技术),他把溴化银放在紫光及其周边,结果发现在紫光旁边的变色更深。据此,他断定紫光之外还有光。这就是紫外线了。1804年,里特尔入选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当时还没有德国,没有德国科学院)。同年,他与心爱的女友结婚并很快就有了4个孩子。科学院院士只是荣誉,没有工资。另外,他喜欢和人争辩,所以一直都没能找到工作。不久家中就负债累累,无以为生了。1810年,里特尔在贫病之中去世,年仅34岁。

目前紫外线在医学影像中没有什么用处。但人体需要紫外线来合成维生素D。不过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则会导致皮肤灼伤。

图 2,约翰·里特尔

二、X光

X光是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Wilhelm Konrad Röntgen,1845—1923)发现的。伦琴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他上学时发生的一件事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一天,老师发现他手里有一张对老师不敬的漫画,校方追问他是谁画,他不愿供出他的邻桌,缄口不语,终被学校开除,大学也不能去考了。他听说苏黎世理工大学(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ETH)可以通过考试入学,就去了瑞士参加考试并以高分被录取。博士毕业后,他回德国找到了教职,并有机会结识了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1894)及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等人。他勤奋工作,很快就发表了几篇文章。1871年,他与他的太太邂逅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第二年就成亲了。

1895年11月8日, 伦琴在实验室用一个阴极射线管做实验(图3)。当时那个阴极射线管还包着黑纸,但在1米外的荧光板上却显示出微弱的绿光。他在惊讶之余仔细检查,发现这个阴极射线管发射出的电子束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波长范围。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他在实验室里搭了个行军床,日以继夜做了大量实验,后发现是阴极射线管内部的接触点产生了射线。这种射线不受磁场的偏转控制,可以穿透多种物质,但铅板可以挡住射线。到了12月22日,他把妻子请到实验室,让妻子在阴极射线管前伸开手,自己在后面拿着一张底片,拍了第一张X射线的照片,照片清楚地显示出她手上的骨骼和结婚戒指(图3)。看到这张照片,他的妻子惊叫起来,说是见到了自己死后的样子。伦琴也感到震惊,从此小心,接触X光时总是穿上防护铅板。

几天后,1895年12月25日,伦琴在一个会议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论一种新的射线》,并公布了这张照片。伦琴把这种射线叫做“X射线”(X代表未知)。伦琴清楚地知道这一发现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坚持不申请专利,把这个技术奉献给了全世界。

伦琴的X光照片不但在科学界而且在社会上都激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和热情。仅仅14天后,一位牙医就为自己的牙齿拍下X照片。12周后,的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做出了显示X光的屏幕。这次他也没有申请专利,要让X光技术尽快为普罗大众服务。他还做了一套X光设备配上他的留声机向公众展示,一时间门庭若市。

1901年,伦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他把奖金全部捐赠给了学校。191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他去当系主任。他买好了船票准备举家移民美国。不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只能滞留欧洲。战后,德国陷入经济危机,伦琴也几乎破产,只好住在阿尔卑斯山下一个避暑的小屋中。后病逝,终年77岁。

图 3,伦琴(坐者)的X光实验及第一张X光照片

伦琴发现了X射线后就没有继续研究了下去了。X光为什么能够穿透人体?德国科学家马克思·冯·劳厄(Max von Laue,1879—1960)提出了X光衍射理论:他认为X射线是极短的电磁波,而晶体是原子有规则的三维排列。如果X射线的波长和晶体中原子的间距具有相同的数量级,那么当用X射线照射晶体时就应能观察到干涉现象(图4)。接着他和他的学生用实验证明了这个理论。他因此而获得了191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劳厄是一位正直的物理学家。他生逢两次世界大战。在希特勒纳粹横行的日子里,爱因斯坦因为是犹太人而受到排挤。劳厄公开反对,并坚决不参加任何纳粹活动,是科学家们的表率。

图 4,马克思·冯·劳厄和X射线干涉

X光的波长极短,能够穿透人体。人体中不同的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率不同。骨骼的吸收率高,所以在X光照片上呈白色;肺里的空气吸收率低,所以呈黑色。其他的组织呈现现出不同程度的灰色。

X光技术很快就发展了起来。由于没有专利的障碍,从1896年开始,西欧和美国到处都在研发X光机。1903年美国工程师威廉·柯立芝(William David Coolidge,1873—1975)发明了X射线管(图5)。他把钨研磨成粉末,然后加温加压烧结成细棒(这也是粉末冶金的开始)。然后把钨棒一步一步地拉成细丝。这个细丝在真空下加热就会发射出X射线。直到今天,所有的医用X光机用的还是这个“柯立芝管”。我们在机场和车站常见的检查机用的也是它。

图 5,威廉·柯立芝与他的X射线发生器“柯立芝管”

1927年,葡萄牙医生安东尼奥·伊加斯·莫尼兹(Antonio Egas Moniz,1874—1955)发明了用X射线观测脑血管的血管造影技术。莫尼兹是个特殊人物。1902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不但行医,而且从政,曾任葡萄牙的外交部长。1926年,他离开了政界,到里斯本大学任神经科教授。翌年,他开发出了血管造影的技术(图6)。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在动脉注入显影剂,当显影剂随血液流过大脑时用X光进行分析。1936年,他又发明了用前额叶皮层切除术(Prefrontal leucotomy)调节大脑神经的病变,却导致了一些病人终身不能自理。其中的是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 1917—1963)的妹妹Rosemary Kennedy。1949年,莫尼兹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同年他被他的一个病人开枪打伤,只能坐在轮椅上。过了几年就逝世了。莫尼兹还是作家,写过好几本关于葡萄牙历史人物的书籍,流传至今。

图6,安东尼奥·伊加斯·莫尼兹及他的血管造影术

三、CT

用X光做医学诊断的另一个里程碑是“CT”。CT英文全文是“computerized axial tomography scanner”,简称为“CAT-scan”,或“CT”。中文的意思是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基本思想是用一系列X光照片叠起来生成身体的3维图像。这个想法是由英国电机工程师戈弗雷·亨斯菲尔德(Godfrey Hounsfield,1919—2004)与他的朋友,放射科医生 James Ambrose首先提出并实现的。当时亨斯菲尔德在一个制造雷达的公司工作,他说服了他的老板拿出一些钱来研发这个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1971年获得成功(图7)。1972年,西门子公司投入重金研发,两年后开发出旋转式CT机(图8)。旋转式的CT机在不同的角度环绕拍摄身体的X光照片,这些照片之间的距离大不超过3~5毫米(mm)。然后通过计算把这些照片中的人体组织重构成3维模型(图9)。1979年,亨斯菲尔德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与X光机相比,CT能够生成3维图像,精度也更高些。由于X光是放射性射线,会对人体造成损伤,CT使用较低强度的X光来拍摄多个照片。相比之下,X光片只照一张,可以用较高的强度。因此对人体组织的质地(如骨质疏松)会敏感些,价格也便宜得多。

图 7,亨斯菲尔德及他发明的CT机

图8,旋转式CT机的工作原理

图9,旋转式CT机的工作原理

四、伽马射线

CT图像和X光照片都是静态的。能不能录下人体器官动态的状况,如大脑神经元的激发或器官的血流?这就是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简称为“PET scan”或“PET”。

PET通常是与CT一起使用的。使用的过程分四步:

●用原子能回旋加速器生成各种“核种”,如F-18(氟-18),O-13(氧-13),C-11(碳-11)等;

●合成各种放射药物,如F-18FDG(F-18脱氧葡萄糖),C-11methionine(C-11蛋氨酸)等;

●让检查者经注射或呼吸将示踪药物吸收到体内,特别是要检查的部位。药物随着血液流动、氧气消耗和身体特定部位的其他代谢活动而移动,同时发射出正电子(positron)。此时使用CT记录下检查者体内部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图10)。

●将记录下来的图像重组成3维图像并加以分析。

正电子的波长在伽马射线的波段中。用于示踪的放射性元素剂量低,衰减快,对人体影响不大。

图10,PET scan

PET技术是世界各地多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1974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首先制作出一个样机,经过20多年的努力,1997获得相关机构的批准,开始商业生产并在推广应用。

目前,PET是能检测出人体器官动态的医学影像方法,应用的范围很广,包括:

●肿瘤诊断,如肿瘤局部血流、耗氧量、氨基酸代谢、葡萄糖代谢、酸碱值、肿瘤转移示踪、用药果等等;

●心血管疾病诊断,如心肌存活状况、冠状动脉状况等等;

●脑神经疾病诊断,如脑中风、癫痫症、失智症(Alzheimer’s disease)、巴金森氏症、忧郁症(depression)、痴呆症(dementia)、精神分裂病、情感型精神病症(躁症或郁症)、饮食障碍(厌食或暴食)、强迫症、恐慌症、社交畏惧症、及药物滥用等等。

紫外线、X光与伽马射线都是射线。射线的强度是用“西韦特”或“西弗”(Sievert,简称Sv)来量度的。这个名字来源于瑞典的罗尔夫·西韦特教授(Rolf Maximilian Sievert,1896—1966)。他创建了国际辐射防护协会(International Radiation Protection Association,IRPA),1西韦特(Sv)= 1焦耳/千克(J/kg),即重量为1千克的人体所承受1焦耳的辐射能量。这个单位很大,因此常用的是毫西沃特(mSv),即千分之一西韦特。

图11是紫外线、X射线及伽马射线的穿透能力图。我们平均每年会吸收2.2 mSv的紫外线。紫外线不是放射性射线,不能穿透人体;但是会灼伤皮肤,所以需要防护。紫外线防护可使用特别的布料(防紫外线雨伞就是一例)或防晒霜。防护是按日光防护系数(Sun Protection Factors,SPF)来分档的,SPF = 15-24为良好,25-39为很好,50以上为。

图11,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的穿透力

X射线与伽马射线都是放射性射线。X射线可以穿过人体,但是不能穿过铅板。所以经常接触X光的人(如放射科医生)要穿上铅板防护衣。

人体能承受的大的辐射剂量为100 mSv。照一张X光胸片的辐射量是0.02 mSv,照一张牙科X光片为0.004 mSv,照一张关节X光片为0.06 mSv。做一次头部CT检查约为2.0 mSv,做一次胸部CT检查为8.0 mSv,做一次骨盆CT检查为10 mSv。伽马射线比X射线更具有穿透性。PET的辐射也更大。做一次PET检查为25 mSv。

通过X光、CT和PET,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清晰可见。

撰文:杜如虚

排版&编辑 | Mosh魔时

拓展知识:伦琴防晒霜是哪里的品牌

nvh是纽维娅牌子的护肤品,武汉的一个品牌。
纽维娅化妆品(武汉)有限公司于2012-9-24成立,公司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湖北武汉市武汉大学科技园创业楼三楼,主要生产经营护肤品;等产品,公司多年致力于产业,切实推进与各大企业、厂家的合资、合作,用产业化发展的思路服务于社会和广大用户。
,纽维娅化妆品(武汉)有限公司是由海外留学博士带领的门从事生物科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集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也是武汉市家具有研发能力的高科技化妆品企。
NUVEA(纽维娅)研究所和国内多所高校和机构合作,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美容,为人类的皮肤健康服务,研究所现有三名从美国和日本的上的大学归来的博士。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