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油气防晒霜推荐男士品牌


姐夫来自沂蒙山

文/王金龙

退休下来,闲暇时经常在网络平台上浏览文章,有时也动笔写上几句,抒发一下感慨。近日在《齐鲁晚报》壹点网络平台上,看到了一则《沂蒙故事》的征文:“蒙山沂水润风情,红色沃土话人生”。

我本人是土生土长的鲁西北人,虽然参加工作后走南闯北,在外省市也生活过几年,但与蒙山沂水除了一次旅游去过蒙山以外,却没有任何过多的瓜葛和印象。但忽然想起了家中的姐夫,他却是地地道道的沂蒙山人。

姐夫姓庞名守信,家乡是沂水县诸葛镇。六十年代中期从偏僻的山村考学到济南工业学校,也算是当年山沟里出来的高材生。毕业后赶上支援鲁西北贫穷地区工业建设,就被分配到了聊城化机厂做技术员。

我的大姐初中毕业,招工分配也到了聊城化机厂。几年下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她师傅撮合,就与这位庞技术员、我未来的姐夫谈起了对象。

但是,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我父母也在通过亲戚朋友给大姐物色对象,说了几个大姐都不满意。父母追问大姐怎么回事,大姐才吱吱呜呜的说自己有对象了。可大姐为什么瞒着父母不早告诉他们呢?这其中自有缘由。

我家的西邻曲大婶有一双女儿,大女儿结婚找了一位外地的女婿,家在农村。结婚几年下来,不但男方家里父母帮不上什么忙,生了孩子全是曲大婶带,而且男方农村家里负担重,生活过的很拘谨,时不时的还要女方贴补,两口子为此经常闹矛盾,家里没有安生过。曲大婶不止一次给我母亲诉苦:她大婶,可千万别给大妮找外地农村的对象,可把人坑苦了。

所以,在对待我大姐的婚姻上,父母没少拿邻居的例子给大姐上课。可天公偏偏不作美,大姐自己处的这个对象,不但家在农村,还在遥远的沂蒙山区,大姐心里怎么能没有数呢?

我父母知道了大姐找对象这个消息,了解到对方家在沂蒙山农村,心里凉了半截。但态度很明确:刚刚开始谈,尽快了断,我们在当地给你找个知根知底的。

大姐表面是答应了,但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从以后几次的相亲来看,大姐态度很消极,父母心里就明白了。但父母亲还是报有一线希望,希望姐姐能回心转意,否则,不可能认这门亲事。

事情就这样僵持下去,一晃几年过去。

那时我也初中毕业了,赶巧在姐姐厂里打临工。对于姐姐的婚事和家里的态度,多少有些耳闻。我虽然年龄小,不谙世事,但从心里对姐姐有些同情。姐姐在车间里开车床,带着工帽,穿着背带工装,套袖和手上经常满是油污,周围经常有些工友们聚在一起讨论些机械加工的事情。我有时推着车子到车间去送铸件,看到在姐姐车床前站着的男士,就忍不住多看几眼,心想这里面不知哪位是姐姐所处的对象?

姐姐感到这样长时间拖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找了父亲的老同事,当时也是厂里的领导来我家当说客,他先把男方优点表扬一番,又给父母讲清了利害。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亲总算勉强答应了。

姐姐带着对象到我家来,我看到这位未来的姐夫身材和我差不多高,也是一米七左右,一头乌黑的短发,朴实忠厚的脸,说话带有的外地口音,不仔细听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在姐姐的车间里我印象没有见过这个人。

来了几次后慢慢的和他熟悉起来,说话也听明白了许多。姐夫平时话不多,来到家里多是帮助干些力气活。诸如买煤、活煤饼等等,我在一旁打些下手。后来姐姐结婚添了孩子,理所当然,还是由我母亲来带。他们到家来的更勤了,姐夫依然很勤快,忙里忙外。几年下来,生活基本平和,父母亲感到这个人还可以,虽然自己带孩子辛苦些,但没有遇到不顺心的事,一家人和和睦睦过的去,也就满足了。

当年姐姐结婚后,随姐夫回沂水老家一趟。姐姐回来告诉我们,交通太不方便了。从济南到沂水要倒两次汽车才能到沂水县城,然后再坐姐夫的哥哥找的拖拉机到诸葛镇,一路上翻山越岭,路窄石多,很是危险。再到姐夫家里的小山村,又换了牲口大车,才摇晃到村口。虽然去的时间是冬季,但满山遍野都是脱了树叶的柿子树,红彤彤的柿子挂满了枝头,真是从来没见过的山村景象。出了山村不远就是跋山水库,水面一望无际,水库里产的鱼都十几斤重,味道鲜美。山村不大,家家户户都是石头砌的房子,院里挂满了黄灿灿的玉米,屋里烧的炕头很热,人住的很舒服。看来姐姐对那里的印象不错。姐姐说:要是不外出工作,住在这样的山村环境里也是很好的享受。

姐姐回来后,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山区的特产,有核桃、山里红,熟地瓜干等等,让我们大饱了口福,也大致知道了姐夫的家在很远的沂蒙山里。

高中毕业后我下乡务农,从此离开家,每次都来去匆匆,在家里我成了名副其实的过客,姐姐姐夫因为孩子由我母亲照看,反而成了家里的常客,一切日常的劳作,全部由姐夫承担起来。

记得1977年恢复高考前夕,我从农村跑出来复习,在家里常常有人来找,让我回去劳动。母亲给我出主意说,不如到你姐姐家去复习吧,那里没人打搅你。

我告诉姐姐,她很高兴,于是我就到姐姐家去学习。他们住的房子也很小,只有一间屋,很不方便。姐夫就给我在附近找了一处快完工闲置的公寓,从家里搬了桌椅,我就在那里复习。姐夫做饭的手艺比姐姐强,每天他都精心做好饭菜,让姐姐给我送过来。我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就在那里安心复习,把手头所能找到的资料全部复习了一遍,直到没有难题为止。一个多月过去了,我感到心里有底了,这才返回知青点。可以说,正是有了姐姐姐夫提供的这样的学习条件,才给了我后来考上大学的机会。

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我被石油学院录取,但这和我的志愿相差甚远。一是学校不满意,我报的是山大、山工,从没听说过山东还有石油院校;二是录取的专业更不用说了,我的志愿是电子电器,可石油学院录取的专业是机械系油气储运专业,这种专业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真是风马牛不相及。本来考上大学是件高兴的事,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心里窝了一肚子火。

姐姐姐夫了解到这个情况,也是意想不到的缘分。石油大学机械系金工教研室的主任,带着学生来聊城化机厂实习,姐夫配合他做现场指导教师,并且安排姐夫带学生实习后到石油学院参加培训一年。姐夫试着把我的情况告诉了这位主任,提出能不能调换一下专业,让我学习电子电器类的专业。

主任说他了解一下,尽可能满足我的专业要求。赶巧石油学院调整出基础部电子师资班专业,等到我去石油学院报到时,就分配到电子师资班,起码专业满足要求了,姐夫在这件事上起了关键作用。

但是,人的命运好像在冥冥之中就已经注定了。虽然我在大学学的是电子专业,但大学毕业留校后,因两地分居多年而调回了原籍,接受我的单位竟然是石油管道储运专业。我的电子专业毫无用武之地,又要重新学习油气储运专业知识,命运给我开了个大玩笑,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在石油学院学习期间,姐夫刚好也来进修一年,虽然两人都学习紧张,一学期难得见几次面,但他尽力从生活上关心帮助我。当时我的家境经济条件并不是太好,我在校拿二等助学金。姐夫隔三差五都会买一部分菜票送给我,叮咛我不要太节省,要吃好保住身体。他看我穿的衬衣领口和袖子有些磨烂了,就给我买了一件浅蓝色的确良衬衣,那是我穿的第一件的确良衬衣,好多年怎么洗都不烂,我一直穿到大学毕业。

石油学院地处东营,到处一片盐碱滩。我们1978年到校后,校园里到处是干打垒,基本建设还没有搞。下雨天校内积水,道路泥泞的没办法走路,石油学院对外称海洋学院。穿胶鞋或凉鞋去上课,走不几步鞋就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了。我正为这事发愁,可手里的十几块钱舍不得去买一双胶靴,那是应急时才能用的啊。

星期天的晚上,天又下雨了,我望着门外的雨水发愁:怎么去上晚自习,光脚去不但不文明,要是路上玻璃划破了脚不更麻烦了吗?

正踌躇中,窗外传来姐夫喊我的名字,他披着雨衣来到我的宿舍前,说:你试试这双雨靴合不合脚,不合适我再去换。说着,把一双崭新的雨靴放到我的面前。

我赶紧脱下鞋试试,不大不小,正合适。姐夫连声说:那好,合适就行,你快去上自习吧。说完,转身就走了。

我望着他披着雨衣消失的背影,鼻子一酸,眼泪就掉下来了。感情他把我这些事情都挂在心头,帮我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做了教师,结婚后夫妻分居两地。由于各种原因,短时间调不回家乡去。再加上添了孩子,妻子在医院工作,除了正常上班外,每周还要值夜班。虽然有父母照应,但也是很辛苦,逢到孩子有个病灾,一家人忙的团团转。

父母和妻子告诉我,那些年,多亏了姐夫的帮助,把我家的儿子当成自己的的孩子看待。平日里只要有时间,就帮助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接回来,先接到自己家中,做好吃的给孩子吃。等到我妻子下班回来,孩子已经吃饱喝足了,跟着妈妈回家去。

如果孩子身体不好,姐夫更是跑前跑后,跟着去医院看病拿药。一次晚上孩子发高烧,妻子手足无措,赶紧跑到传达室给姐夫的单位值班室打了电话,姐夫得到消息后,半夜和姐姐赶到我家把孩子送到了医院。当时,孩子发烧已经开始抽搐,如果不是姐夫和姐姐及时赶到送往医院,后果可能孩子就会没命了。事后,妻子含着眼泪告诉我,姐夫真是个好人,不管何时只要有事喊他,人总是乐呵呵的,没有烦心过。我从学校放假回家,孩子看到我都显得陌生。相反,孩子对姐夫的感情很深,在一起显得很亲热。

我回到家里,父母也总是告诉我,你这么多年不在家,多亏了你姐夫。他不但关心我们两个老人,还关心你家的事情,帮我们减轻了负担。这样的人不好找,你可不能忘了你姐夫的恩情啊!

是的,回想起来,我对父母和家庭充满了愧疚,对姐夫充满了感激之情。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终于调回了家乡工作,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我也打算好好安顿下来,孝亲教子,过正常人的生活。无奈石油单位属于部队野战性质,“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在当地刚刚工作三年,工作上小有成绩,提拔个中层领导。一纸调令,把我从山东调到了江苏南京,而这一去就是八年。

八年的时间,在人生中不算太长,但一天天算起来,每一天都要面对许多事情处理才能度过的啊!我的孩子从小学上到了初中,这其中该有多少艰辛和事情要处理。除了父母的担当,这其中主要的依靠对象就是姐夫。除了下雨阴天帮助父亲接送孩子外,孩子有个头痛脑热,姐夫必定要出面跑在前面。妻子也把他当成靠山,两家人变成一家人过日子。

孩子上初中的时候,不小心胳膊骨折,妻子打电话给我,声音里哭成了泪人。我在千里之外,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也帮不上忙。第二天还是姐夫出面,联系到中医院的骨科医生,给孩子正骨然后打上了石膏夹板。并打长途电话给我,说不用担心了,这些天孩子上学由他来安排接送。并让孩子给我说几句话。

电话的那头我听到姐夫和孩子的声音,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我远在千里之外,家中任何事情也做不了,请假回来一趟光坐车就要两天,在家待不了几天,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要不是姐夫和家里父母亲帮助,妻子和孩子一天日子也不好过,我连辞职的份都有了。那年头还没有自谋职业这一说,如果丢了工作,靠什么养活一家人,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激家人和姐夫的付出,让我能在外地工作下去。

在这期间让人操心的还是父母的身体,他们年时已高,多年操劳造成的疾病就逐渐的反映出来了。先是父亲的高血压和心脏病,突然一天父亲就头晕倒在了地上,口里不停地呕吐,把母亲吓的不知所措。街坊邻居帮着打电话把姐姐姐夫喊来,姐夫拉着地棑车就把父亲送到了医院,在急诊室一量血压180多,医生说再晚了出现脑溢血人就危险了。

安排父亲住院调节,家里人轮流守护,姐夫除了来看护外,还做些可口的饭菜送来给父亲吃。住院近一个多月,经过精心调节和家人的陪护,父亲算是恢复了健康,但耳朵的听力大大降低了,不大声说话他就听不到,人也有些发呆。

母亲告诉我,在父亲住院期间,大姐、二姐夜间陪护不方便,大部分夜班都是姐夫陪护的。一个多星期下来,眼也熬红了,人也瘦了。别人要替他,他总是说:不碍事,我还能行。母亲说着,眼圈也红了。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父亲身体好了没有多久,母亲的身体也出现了症状,开始是心口痛,在床上躺一下休息一会就好了,她本人也没有放在心上。谁知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心绞痛。这次发生在半夜,好在那是个星期天,姐姐和孩子正好在家。她跑出去找电话打了120急救车,半夜把母亲拉到了医院,随后姐夫也赶到了。

经过检查,母亲得的是心肌梗死,多亏抢救及时保住了命。母亲住进了医院,这次住院的时间比较长,待到病情稍有些稳定了,就转到了疗养病房。姐姐和姐夫还是轮流值班,每日到病房看望。姐夫一如既往,做些可口的饭菜给母亲送来,母亲说是比医院的病号饭好吃多了。

与母亲同病房的病友就夸奖说:你老人家有福气,儿子、女儿都这么孝顺,儿子还每天给你做饭送来换口味。

母亲听了说:这哪是儿子,是女婿。

病友听了瞪大了眼睛,说:啊,你这样孝顺的女婿天下难找。

母亲出院后,等我回家来探亲,就把这一段讲给我听。并说:人家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你姐夫可做的比你强多了。这些年你在外工作,多亏了你姐夫忙里忙外,从来也没见人家发过脾气,要不是他在家吃苦操劳,咱这个家早就塌架了。

我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不能忘了姐夫这么多年为这个大家默默地付出。

姐夫在闲暇时,也多少给我谈起他老家的往事。沂水县诸葛镇也是革命老区,他的父亲当年是农会主任,带领着贫农户搞土改、支前等,只是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部队走出山村。

当地村上参加革命的人很多,他的小叔叔读过几年书,参加革命队伍后随军南下,解放后转业到河南地方政府工作。1964年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去世后,他的小叔叔接任了这个职务,任兰考县委书记。我听到这里,不由得对他的家庭肃然起敬: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能够接他班的人,也一定值得让人尊敬。

姐夫说,那些年沂水家里很贫穷,他上学多亏小叔叔资助,不然不可能读下来小学和初中,更不可能考学出去了。他在济南读书时,小叔叔已任河南驻马店地区书记。他坐火车去看望,小叔叔一家热情接待,回来时给他带了很多衣服和吃的东西。但他那时年青,在火车上睡觉坐过了站,匆匆忙忙下车,把小叔叔给他带的衣服和东西全部丢在了车上,让他后悔的哭了几天。

时过境迁,许多年以后,我工作又调动到湖北襄阳。从山东到湖北要经过河南,姐夫说要跟我的车去一趟河南,去看看在开封干休所居住的婶婶,那时他的小叔叔已经去世了。

我和姐夫一起开车从山东来到开封干休所,见到了久别的婶婶和表兄妹,一家人很高兴,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姐夫还专程去小叔叔的墓地祭扫,也算了却了一个心愿。

姐夫还告诉我,他在家排行老三,出来工作这么多年,全靠在家的两位哥哥照顾年迈的父母双亲,自己难得对父母尽点孝心。我听了,知道他的心里和我一样,有愧于自己的父母家人。想到这么多年他对我家父母及家人的付出,同时牺牲自己的亲情,心里不免隐隐作痛。

转眼间人到了退休的年龄,我回到父母身边没有几年,双亲驾鹤西去,也没让我这不争气的儿子尽孝几年。看看姐夫,他也早已满头白发,牙齿脱落,已经是奔七的老年人了。这位当年来自蒙山沂水的年轻人,带着革命老区人的淳朴和善良,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鲁西北地区,把忠厚和仁爱贡献给了我的家人,我将永远记住他。

我的姐夫,他来自蒙山沂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王金龙 男 1955年出生,山东阳谷县人,中石化退休干部。虽然是理科生,但对文学由衷的喜好,从中读出人生的另一番感受。没有文字功底,更没有系统的文学知识,只凭兴趣广泛阅读。有感悟时也写点文字,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涉及。但才浅学疏,平平淡淡,只是记录生活、愉悦身心而已。

壹点号悠然居士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拓展知识:油气防晒霜推荐男士品牌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