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西部好的防晒霜品牌
4500万年前,“喜马拉雅”还是欧亚大陆和印度板块之间的一条海峡。随着板块运动,这里形成了地球上地势高的地方。如今,这片年轻的高山依然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向上抬升。
伴随着高山的成长,经历了千万年的岁月,这里的植物群落也发生着惊人的演化。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植物种类的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18种,是北美洲的15倍,欧洲的11倍。而复杂多变的高山生态,造就了各种独特的植物,其中就有对当地人生活影响深远的“黄与青”……
植物竟能生成“防晒霜”?
雅鲁藏布江中游,西藏中南部,山南地区的大山深处,一颗干燥成熟的种子从干枯断裂的茎杆上掉落。
这颗种子来自于崖壁上的一种植物——大黄,藏语称为“丘罗”。
这是一种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山林末缘的植物。它的上百个同胞在严冬来临之前逐一掉落,这些种子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寻找湿度适中的地方站稳脚跟。
这里距离雅鲁藏布江10公里之外,海拔已经升至4700米,但是流经的冰山融水,让这个山涧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环境,阴冷而湿润。冬去春来,气温回升。经过一冬的蛰伏,大黄的种子开始发芽,储藏在籽粒中的养分为萌发提供足够的能量。
首先“脱颖而出”的,是它们的幼根。
它们需要快速地向土层中伸展,给裹挟在种壳中的芽苗汲取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这是它们生长中脆弱的阶段,仅靠一枝根茎,温湿稍有变化便会死亡。近八成的大黄在幼苗阶段夭折。
并不是只有高原地区才能生长大黄,但山南地区年平均日照数在3000小时以上,比内陆地区高出三分之一。
为了抵御强烈的高原紫外线,它们产生出比其他地区更丰富的“体内防晒霜”——天然蒽酚,一种抗氧化剂。
这也是一种浓郁的天然色素成分。
亚结村村民达瓦即将带着女儿采集山货,他们要寻找的就是这种“黄色”。
当地人发现,大黄根茎经过长时间的晾晒和储存,可以产出黄色素。把这种黄色与核桃皮浓郁的黑红色配比、结合,再经过稀释,就可以得到藏族服饰中为代表的大红色。
喜马拉雅地区西高东低。早年,西部游牧民带着纯羊毛纺织的传统服饰布料氆氇布来到山南,希望可以换取东部农民的手工用具和农作物。长此以往,在西藏中部的山南地区,便形成了印染氆氇布的手工艺传统。
为了长久地拥有这一抹天然的黄色,像达瓦一样采集山货的村民顺应自然,会把仍在结种的大黄保留在山中。
与大黄的悄无声息不同,另一种色彩遍布于西藏各处的平原地带……
不适宜种植的地方
珠穆朗玛峰脚下,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荒岩,无论是对人类还是植物而言,都已经逼近了生存的极限。长年强风,全年干旱无雨,平均温度不超过10℃,要想在这漫山遍野的白石滩上进行大面积的农作物种植似乎不可能。
然而,土壤中一粒青稞种正在努力发芽。
七月,是日喀则的雨季,这是青稞快速生长的时节。白天阳光灿烂,夜晚雷雨交加。经过两个多月的生长,青稞进入拔节、抽穗的重要阶段。
一夜风雨,滋润着万亩青稞田。
作为适合在高原上生长的农作物,高海拔、强辐射、低气温,促使青稞籽粒中积累了更多的营养物质。
曲宗村,距离珠穆朗玛峰近的一个村落。这里的村民为了生存,在村外一公里的山沟中,营造出一片珍贵的田地。
珠峰脚下寒冷干燥,青稞生长更加缓慢。因此村民们改造了河道,引流冰山的融水,不断地拔草、灌溉。青稞的收成也因此逐年递增,已经超过了放牧牛羊带来的收入。
祖辈在山坳中开垦的十几亩良田,是世界上高的农田之一,也是村民扎西大的财富。经历春季的瑞雪,夏季的雨水,青稞要接受阳光的后洗礼。
只有满足年日照数超过3200小时,连续120天以上的无霜期,春青稞才能完成终的成熟。
青稞, 又被称为裸大麦。经过数千年来的淘选,成为高原地区标志性农作物。
八月末九月初,是青稞的丰收季。在世界屋脊,海拔4500米以下,适合种植的面积不到西藏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糌粑,藏语“炒面”的译音。它是青稞炒熟之后,打磨而成的面粉,配上酥油茶食用,不仅便于储藏和携带,而且富含营养。配着风干的牛羊肉,它成为藏族民众充饥御寒、抵御高原严酷环境的高主食。
人类在不适宜种植的地方,寻找着生存的机会,创造着生命的奇迹。青稞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食物,而是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曾经的无垠大海,历经千万年地壳运动,成为如今的世界之巅,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物种。这里的种子微小却顽强,亿万年来与这片土地休戚与共,命脉相连。这里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多姿……
5月16日至18日 纪录大时代
《第三极之植物王国》
三集连播,敬请观看
上海大学 上电影业(上海)有限公司
出品
编辑:王鼎尧
拓展知识:西部好的防晒霜品牌
还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 【在线咨询】